
Encodec 是 Meta AI 于 2022 年 10 月份发表的神经网络音频编解码方法,具有比之前 Google 的 SoundStream 更优的效果。思想上和 SoundStream 几乎没有差别,沿用了 Encoder-Decoder 结构和 VQ 向量量化方法。本文对 Encodec 与 SoundStream 一致的部分不予赘述,只分析相关的改进部分。SoundStream 的论文解读详见链接。
会议/期刊 | 年份 | 题目 | 链接 |
---|---|---|---|
arxiv | 2022 | High Fidelity Neural Audio Compression | https://arxiv.org/abs/2210.13438 |
神经网络编解码器对音频的压缩通常是有损的,需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覆盖各种各样的音频,即泛化性强,不能过拟合训练集、不能只在某种类型的音频上有好的效果;第二,高效地进行音频压缩,体现在实时性
(从时间的角度)和低比特率
(从数据大小的角度)两方面。
对于 Meta AI 提出的 Encodec,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性:一方面模型训练时使用更大更多样的训练数据集,另一方面在训练时使用了 GAN 的思想,引入判别器使得解码恢复的音频质量更高;为了提高模型的高效性:一方面对模型的复杂度限制在单核 CPU 上保持实时,另一方面引入 RVQ(残差向量量化)和熵编码进行量化,最大程度降低音频压缩后的比特率。
Encodec 模型结构
Encoder-Decoder

如上图所示,Encodec 采用和 SoundStream 几乎完全一样的 Encodecor-Decoder 结构。对于 24 kHz 的音频,Encodec 和 SoundStream 一样,经过 Encoder 之后进行了 320 倍的降采样,帧率降低至 24000 / 320 = 75 Hz。Encodec 还增加了对 48 kHz 音频压缩的支持,经过 320 倍降采样后帧率降低至 150 Hz。
Encodec 支持流式和非流式两种场景,流式适合于低时延的应用,非流式适合音频质量要求更高的应用:设每个一维卷积的卷积核大小为 K,跳步 stride 为 S,需要 padding
RVQ 残差向量量化
Encodec 也用到了 RVQ 多阶段量化的方法,将多个 RVQ 模块叠加,可以在训练或推理时经过不同个数的量化器模块,实现不同的比特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SoundStream 论文笔记中我们介绍了 RVQ 的 codebook 初始化、参数更新方法和 EMA(指数移动平均)的训练技巧,此处对 RVQ 的其他细节进行补充。
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
参考 VQ-VAE 论文中的表述,设 Encoder 的输出为

上图是 VQ-VAE 的图例,可以作为 Encoder + VQ + Decoder 框架的典型结构,本文中 RVQ 里的每个 quantizer 都是按照 VQ-VAE 中的 VQ 方法来实现的。
问题是:从量化前的 Encoder 输出
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 在 Yoshua Bengio 的论文 中有详细的介绍,简单理解就是将神经网络反向传播时中某一处的梯度直接作为另外一处的梯度值,相当于这两处之间的网络近似为恒等函数(Identity Function)。VQ 训练 codebook 中的向量是 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 方法的典型应用之一,Encodec 也采用了该方法。
下面给出的示例代码是 VQ 向量量化的 Pytorch 实现。
[点此展开] 扩展:VQ 代码示例及讲解
1 | def forward(self, latents: Tensor) -> Tensor: |
计算 Encoder 输出在 codebook 中距离最近向量 index 的代码是:
1 | encoding_inds = torch.argmin(dist, dim=1).unsqueeze(1) |
torch.argmin
是无法求导的;因此,体现 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 思想的关键代码是:
1 | quantized_latents = latents + (quantized_latents - latents).detach() |
这行代码表示:正向传播时,量化后结果 quantized_latents 保持不变;但在反向传播时,detach()的部分梯度为 0,因此量化后的 quantized_latents 和输入的量化前的 latents 梯度相同,这就是 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 的思想,解决了 VQ 在计算欧氏距离最小的 codebook 编号时 argmin 函数不可导的问题。事实上,VQ 还有其他方式规避不可导的问题,比如基于 Gumbel-Softmax 的量化,后续会在其他文章中具体介绍。
VQ 的损失函数分析
VQ 的损失函数一般包含三部分,如下面公式所示,后文将详细介绍。
重建损失函数
:用于衡量 Encoder 输入(编码前)和 Decoder 输出(解码后)之间的差异。 只影响 Encoder 和 Decoder 的参数更新,由于 Straight-Through Estimator 直接将 的梯度拷贝给 ,因此 不会影响 VQ 中 codebook 的各向量。 VQ 的 codebook 损失函数:第二项
用于缩小 codebook 中的 embedding 向量和 Encoder 的输出之间的距离,但是只用来更新 codebook 中的向量,对 Encoder 的参数不产生作用,因为增加了 (stop-gradient)的限制,相当于在 Encoder 输出固定的情况下,让 codebook 中的向量和 Encoder 输出更接近。 VQ 的 commitment 损失函数:codebook 损失函数是从更新 codebook 的角度缩小
与 的距离,VQ-VAE 论文中引入了第三项 ,称为 commitment loss,相当于固定 codebook 向量(增加了 的限制),只更新 Encoder 的参数,使得 更接近于与其最近的 codebook 向量。这是为了避免 选择与之距离最近的 codebook 向量时,在不同的向量中波动。设 表示第 c 层量化的输入, 表示 在第 c 层中距离最近的 codebook 向量,则 RVQ 整体的 commitment loss 可以定义为:
使用 commitment loss 的动机
Encoder 输出向量和 codebook 码本向量处于相同空间中,两者都通过梯度下降算法进行训练,但是更新速度可能不同。如果 Encoder 参数的训练速度比 codebook 快,那么 Encoder 将会不断地调整其输出向量的位置,但 codebook 向量不能及时更新,会导致 Encoder 的输出空间不断地扩大,参数更新过度“自由”,出现以下问题:1) 过拟合:Encoder 输出空间不断扩大,有更多的自由度来适应训练数据,导致过拟合训练数据;2) 训练不稳定:Encoder 的输出在选择与之距离最近的 codebook 向量时“反复横跳”,导致训练不稳定、难以收敛等问题。
因此,增加 commitment loss 后能够控制编码器输出的向量,将其映射到最近的码本向量,避免过拟合和训练不稳定问题,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
三部分损失函数各自只负责 VQ 中一部分参数的更新:第一项用来优化 Encoder 和 Decoder 不用来优化 codebook,第二项只用来优化 codebook 不涉及 Encoder 和 Decoder,第三项只用来优化 Encoder 不涉及 codebook 和 Decoder。反向总结,Encoder 由第一项和第三项损失函数共同优化,codebook 由第二项损失函数来优化,Decoder 只由第一项损失函数优化。
语言建模与熵编码
Encoder-Decoder 结构和 RVQ 的使用,都是在 SoundStream 论文中已经使用的方法,那么:Encodec 相比于 SoundStream 的优越之处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本部分介绍 Encodec 提出的一些新方法,可供借鉴。
语言建模
Encodec 使用一个轻量级 Transformer 语言模型,共包含 5 层 TransformerEncoder,其中 Self-Attention 的 head 和
Encoder 的降采样倍数固定时,音频压缩的比特率只与 RVQ 包含的量化层数
- 设
时刻 Encoder 的输出为 ,在 个 codebook(codebook 大小均设为 ,用 比特来表征 codebook 中的向量编号)中对应的编号分别为 。 - 将这
个编号分别用各自 codebook 对应的 embedding table 映射到连续空间中得到 维度的 embeddings,再将 个 embeddings 相加,得到 。
Transformer 语言模型是在
- 训练时,第
个全连接层经过 softmax 之后的预测目标是第 个 RVQ 量化后的 token 编号。 - 推理时,第
个全连接层经过 softmax 后的输出,是第 个 codebook 上 个编号的概率分布。
原本的 codebook 编号是定长编码,比如
熵编码
熵编码是一种根据数据的统计特征(比如频率分布)将数据编码为变长编码的技术,核心思想是将出现频率更高的符号用更短的编码来表示,常见的熵编码方法包括霍夫曼编码和算术编码。相比于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能够更有效地压缩数据(参考链接),但同时也需要更高的计算成本。Encodec 使用的是基于区间的算术编码,也可以称为区间编码。在了解区间编码之前,可以先回顾下定长编码、霍夫曼编码、算术编码三者的原理。
[点此展开] 知识点 1:定长编码
参考链接。定长编码是指每种符号使用相同 bit 长度进行编码,以一段英文字符串为例:”AABABCABAB” 共 10 个字符,A 出现了 5 次,B 出现了 4 次,C 出现了 1 次,对应的频率分别为 [0.5, 0.4, 0.1]。定长编码时,ABC 3 种符号,每种符号至少需要
因此,每个字符平均需要
[点此展开] 知识点 2:霍夫曼编码
参考链接。如果采用霍夫曼编码,对于出现频次更少高的 A,可以使用更短的编码,如下图所示,根据频率的高低(作为权重)构建霍夫曼树:

(1) B 和 C 的权重(频率)最小,对应的两个结点形成一个新的二叉树,根结点的权重为 B 和 C 的权重之和 0.5;
(2) A 的权重也是 0.5,和 B/C 的根结点再形成一个新的二叉树;
霍夫曼编码时,左子树统一编码为 0,右子树统一编码为 1;因此,A 的编码为 0,B 的编码为 10,C 的编码为 11。使用霍夫曼编码后,整个字符串的编码长度为
霍夫曼编码相比于定长编码,将所需 bit 数从 20 降低至 15,但是与香农定理的熵极限值还有差距。这是因为,霍夫曼仍然采用整数个 bit 对每个符号进行编码,仍然存在冗余,比如 A 和 B 两个符号,出现概率分别为 0.4 和 0.1,却都采用了相同 bit 的编码。
[点此展开] 知识点 3:算术编码
参考链接。为了帮助更好地理解 Encodec 所用的区间编码,下面先对字符串 “AABABCABAB” 进行算术编码。
算术编码首先对 [0, 1] 区间根据概率进行划分:
(1) 第一次划分:A: [0, 0.5), B:[0.5, 0.9), C:[0.9, 1]
第 1 个字符为 A,那么首先选中 A 的区间 [0, 0.5) 作为新目标区间,按照概率进行划分:
(2) 第二次划分:A:[0, 0.25), B: [0.25, 0.45), C:[0.45, 0.5)
下一个出现的字符仍然是 A,继续按照概率对 [0, 0.25) 区间进行划分:
(3) 第三次划分:A:[0, 0.125), B:[0.125, 0.225), C:[0.225, 0.25)
下一个出现的字符是 B,继续按照概率对 [0.125, 0.225) 区间进行划分:
(4) 第四次划分:A:[0.125, 0.175), B: [0.175, 0.215), C:[0.215, 0.225)
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字符 B,下表给出了每个字符对应的目标区间。
当前字符 | 当前目标区间 |
---|---|
A | [0, 0.5) |
A | [0, 0.25) |
B | [0.125, 0.225) |
A | [0.125, 0.175) |
B | [0.15, 0.17) |
C | [0.168, 0.17) |
A | [0.168, 0.169) |
B | [0.1685, 0.1689) |
A | [0.1685, 0.1687) |
B | [0.1686, 0.16868) |
完成上述操作之后,最终的目标区间是 [0.1686, 0.16868),在其中任选一个二进制表示最短的小数,比如 0.16864,二进制为:0.00101011001011,只保留小数点之后的二进制编码:00101011001011,bit 长度为 14 位,比哈夫曼编码还要少 1 位。算术编码的解码也很直接,将二进制编码还原为小数 0.16864,根据符号的概率值得到区间分布,然后基于 0.16864 所处的区间位置,对应的字符串是唯一的,反向对应得到字符串为 “AABABCABAB”。
总结来说,算术编码的思想是:最终目标区间的范围越大,二进制编码越短;因此,高频符号需要对应更大的区间,低频符号对应更小的区间。
区间编码实际上和算术编码的思想基本一致,都是基于符号的概率分布,对某个区间范围进行一步一步的划分(参考链接)。只不过算术编码选用的是 [0, 1] 区间,而区间编码通常是在整数域的某个范围内进行划分。算术编码在划分时,区间的左右边界是小数,因此区间划分受限于小数表示的精度;区间编码需要预先设定一个范围足够大的整数范围,也会受到计算机架构和不同数据类型的影响和限制。同样地,以字符串 “AABABCABAB” 为例给出区间编码的示例过程:
- (0) 首先预先设定一个数值范围,因为最终的编码结果也是 bit 度量的,与整数的二进制表示密切相关,所以通常使用二进制整数设定数值,比如正整数表示的最大范围 [0,
] = [0, 2147483647] - (1) 第一次区间划分,A: [0, 1073741823), B: [1073741823, 1932735282), C: [1932735282, 2147483647]
第 1 个字符为 A,那么首先选中 A 的区间 [0, 1073741823) 作为新目标区间,按照概率进行划分: - (2) 第二次区间划分,A: [0, 536870911), B: [536870911, 966367640), C: [966367640, 1073741823)
下一个出现的字符仍然是 A,选中 A 的区间 [0, 536870911) 作为新目标区间,按照概率进行划分: - (3) 第三次区间划分,A: [0, 268435455), B: [268435455, 483183820), C: [483183820, 536870911)
下一个出现的字符是 B,选中 B 的区间 [268435455, 483183820) 作为新目标区间,按照概率进行划分: - (4) 第四次区间划分,A: [268435455, 375809637), B: [375809637, 461708983), C: [461708983, 483183820)
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字符 B,下表给出了每个字符对应的目标区间。
当前字符 | 当前目标区间 |
---|---|
A | [0, 1073741823) |
A | [0, 536870911) |
B | [268435455, 483183820) |
A | [268435455, 375809637) |
B | [322122546, 365072218) |
C | [360777250, 365072218) |
A | [360777250, 362924734) |
B | [361850992, 362709985) |
A | [361850992, 362280488) |
B | [362065740, 362237538) |
完成上述操作之后,最终的目标区间为 [362065740, 362237538),其中
- 362065740 的二进制表示(31 bit)为:
0010101100101001010111101001100
- 362237538 的二进制表示(31 bit)为:
0010101100101110100111001100010
找到上面两个整数的公共前缀为0010101100101
, 从第 14 个 bit 开始出现不同,所以可选择 0010101100101100000000000000000
,对应的十进制表示为 362151936。实际上在进行压缩编码时,只考虑公共前缀部分,最后一个非零 bit 位之后的零统统可以忽略,这样可以用最少的 bit 数表示出编码结果所在的区间。
Encodec 论文中指出,由于不同计算机体系架构表征浮点小数时存在细微差异,Transformer 语言模型预测 codebook 编号时的概率值可能会存在精度误差(
训练目标
Encodec 的训练目标包含重建损失函数、GAN 的损失函数以及 RVQ 的 commitment loss。
重建损失函数
包含时域损失函数
判别器损失函数
为了提高解码器音频的音质,Encodec 也采用了 SoundStream 中的 GAN 训练思想,整个编解码器作为生成器,然后增加多个判别器。相比于 SoundStream 使用的 STFT 判别器,Encodec 将其扩充为多尺度的 STFT(Multi-Scale STFT)判别器,如下图所示:

每个 STFT 内部结构基本与 SoundStream 中介绍的相同,只不过在计算 STFT 时,采用了五组不同的窗长 [2048, 1024, 512, 256, 128]。此外,Encodec 扩展了对 48 kHz 采样率的支持,窗长相应地进行了加倍,每两个 batch 数据更新一次判别器的参数;Encodec 还增加对双通道音频的支持,两个通道独立处理即可。GAN 的生成器和判别器损失函数,以及增加的 feature matching 损失函数与 SoundStream 相同,不再赘述。
论文 trick:论文发现判别器更倾向于优化解码器端的参数,为了弱化这一问题,在模型参数更新时,24 kHz 情况下解码器参数更新进行 2/3 概率的加权,48 kHz 情况下解码器权重系数为 0.5。
和 SoundStream 一样,通过控制训练过程中音频经过的 RVQ 层数,可以实现不同比特率的编解码:24 kHz 采取 1.5/3/6/12 kbps 四种不同的比特率,48 kHz 采取 3/6/12/24 kbps 的比特率。
整体的损失函数
损失函数均衡器
Encodec 提出了一种损失函数均衡器(Loss Balancer),用于提高训练的稳定性。Loss Balancer 能够根据不同损失函数传回的梯度大小进行规整,避免参数更新受到单个损失函数梯度的过度影响。假设损失函数
在参数更新时,反向传播的梯度使用
实验与结论
实验准备
数据集:24 kHz 在干净语音、带噪语音和音乐等各种音频上评测;48 kHz 只在音乐音频上评测。干净语音来自于 DNS 比赛和 Common Voice 数据集;音乐音频来自于 Jamendo 数据集;其他音频来自 AudioSet 和 FSD50K。

基线:为了更好地和前人的工作进行全方位对比,基线包括 Opus、EVS、MP3 以及 Google 提出的 Lyra v2(SoundStream),其中 SoundStream 使用了官方实现版和优化版(包括判别器中间层增加了 LayerNorm,被验证能够有效提升音质)。
评测指标:主观评测使用 MUSHRA,客观评测适用 ViSQOL 和 SI-SNR 两种。
实验结果
不同比特率下的音质对比

从图中可以看出,Encodec 的效果是明显好于 SoundStream 模型的,采用熵编码能够达到稍微更好的效果。

上图所示的表格中有更详尽的数值结果。Encodec 在 3kbps 下的音频质量甚至略好于 SoundStream 在 6bkps 下的结果;此外,经过熵编码之后,Encodec 的比特率可以进一步降低大约 25%-40%,编解码效率进一步提升。
针对判别器的消融实验
在音频和语音领域的 GAN 训练中,HiFi-GAN 使用了多周期判别器(MPD, Multi-Period Discriminator)和多尺度判别器(MSD, Multi-Scale Discriminator),SoundStream 采用的是 STFT 判别器,本文对 STFT 判别器进行了扩展,提出多尺度 STFT(MS-STFT)判别器。通过下表的实验结果,发现 MS-STFT + MPD 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论文认为只使用 MS-STFT 即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流式编解码的对比实验
表格中给出了流式/非流式编解码的效果对比:

双声道音频实验
对于双通道的音频,使用了算术编码的 Encodec 在 4.2 kbps 比特率下就能达到和 24 kbps 的 Opus 基本一样的效果。

单核 CPU 下的时延与实时性
与 SoundStream 相比,模型的实时率有所变差,但是 24 kHz 下仍然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实时性需求,但是 48 kHz 下实时率小于 1,只能用于音频的离线压缩场景。

参考文献/链接
- Encodec 官方博客:https://ai.facebook.com/blog/ai-powered-audio-compression-technique.
- Encodec 音频示例:https://ai.honu.io/papers/encodec/samples.html
- SoundStream:Zeghidour, Neil, et al. “Soundstream: An end-to-end neural audio codec.”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30 (2021): 495-507. [pdf]
- SoundStream 论文笔记:https://revospeech.github.io/2023/01/14/lyra_v2_soundstream.
- 熵编码:https://zhuanlan.zhihu.com/p/390684936.
- 区间编码:https://zh.wikipedia.org/wiki/区间编码.
- VQ-VAE:Van Den Oord, Aaron, and Oriol Vinyals. “Neural discrete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30 (2017). [pdf]
- Encodec 视频讲解:https://www.youtube.com/embed/mV7bhf6b2Hs.
- Meta AI 官方代码实现:https://github.com/facebookresearch/encodec.
参考讲解视频
- 本文标题:音频编解码 | Encodec
- 创建时间:2023-01-15
- 本文链接:2023/01/15/meta_encodec/
- 版权声明: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BY-NC-SA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